曹春生官方网站
http://caochunsheng.meishujia.cn
我的主页 我的简介 我的作品 艺术思想 我的相册 专家点评 画集出版 媒体介绍 网上留言 常用印签 艺术资讯 我的访谈 获奖|收藏

曹春生

评论文章
曹春生 是什么让城市雕塑从艺术品沦为“垃圾”?

城市雕塑,在国外更多地被称为公共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的兴起并出现了一批在今天已经成为精品和标志的雕塑,比如深圳的《孺子牛》和兰州的《黄河母亲》。 近年来,城市雕塑在国内的发展可谓轰轰烈烈。然而,伴随着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城雕作品,类似“视觉垃圾”、“城市败笔”的批评也不绝于耳。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城市雕塑“变味”了?    盲目开发建设 精品少“垃圾”多   1990年之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各地对于城市雕塑的热情空前高涨,雕塑市场的火热带动了大批企业和个人参与其中,雕塑公司、“雕塑之乡”纷纷涌现。尤其近年来,成片开发雕塑主题公园,集中建造长廊、风景线、海岸线、广场、大道等等,已成为各城市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    与之相伴的,则是大量“雕塑垃圾”的出现。“大到北京、上海,小到县城乡镇,到处都在做城雕,仿佛一夜之间要把所有空间都填满,但精品少、败笔多,九成以上的城市雕塑不仅没有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反而成为无法抹去的新的视觉垃圾。”一位不愿具名的著名雕刻家如此评论。 ...

※ 中国美术家网 ※ 会员个人网站
 

Processed in 0.471(s)   38 queries